汪维藩牧师,教授,神学家,神学教育家。著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基督教部分若干词条。《圣经简释本》之以赛亚书、哥林多前、后书简注。以及文集《十年踽踽》、《廿载苍茫》。有关中国神学探索、当代中国宗教研究、圣经诠释的散文及讲章等文章二百余篇。诗歌二十余首。专著二十余种:教义类,《基本要道》;圣经诠释类,《圣言的诠释》、《普通书信释义》、《利未记注释》等;灵修默想类,《野地里的百合花》、《十架路旁的溪水》、《默想集》等;讲章类,《归途集》、《我们有一祭坛》、《保罗的异象人生》、《人啊,你算什么》;神学类,《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译作,《非洲祷文集》(与杨佳智合作)。及其《自牧》。
宝贵思想就要读它100遍~
文/汪维藩
(1)全部圣经特别是旧约,是在圣灵感动下用东方人诗的语言和形象故事写的。东方人对圣经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一种特别的领悟能力。
(2)圣经充满了东方人的伦理观念,只有东方人才能更深刻地从何西阿书(何1:2-2:1;3:1-5; 11:1-9)和“浪子回头”故事(路15:11-32)中体会神对人类永不动摇的爱。
(3)东方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丰富深邃的哲理遗产,为翻译圣经和理解神的启示准备了西方所不能及的条件。例如:中国的“道”--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源,自然与道德的总规律;印度的“梵”(Brahman)--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常住的(永恒的),无差别相的(不变的),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和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都与古代希腊·犹太的Logos相似。
(4)近代东方民族的历史经历和遭遇,使他们更能和古代以色列众先知的感情共鸣,更能懂得神借众先知传给一个受尽屈辱欺凌的,灾难深重的弱小民族的信息。没有《松花江上》那种“国破家亡”和“国恨家仇”的经历和感情是很难理解诗篇137篇的。
(1)原属于各个宗派和各种神学倾向同工,都尊重圣经的权威。广大信徒更是爱圣经,以圣经为他们灵性生命的食粮。这正是中国教会进入“宗派后时期”(Post Denominational Stage )在圣经观上的基础。
(2)三十年来,由于大家都已经除去心里的“帕子”,摒弃来自西方的某些成见和偏见,得以敞着脸面对上帝,再由于积极意义上的“互相尊重”所带采的彼此造就,相互丰富。这就为中图教会“在真道上合而为一”创造了条件,这正是“中国基协”赖以建立的神学基础。“合而为一”的“一”,非指“统一”或“一律”,而指“和谐”,如《易经·系辞下》所说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3)三十年来,中国教会已经逐步挣脱了那个“地中海的框框”,逐步挣脱了西方圣经观,和解经观强加于中国教会的种种桎梏,以东方人的感情与理念,以东方人的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和历史经历来重读圣经,从而探索并领受了许多有别于前人的亮光和感动。
(1)立足之点--中国教会怀着一种对自己民族和人民的归宿感重读圣经时,终于发现,上帝有-种在一个被颠倒了的历史中彰显其公义的对弱小民族的偏袒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偏袒。中国教会看到这一点,早于“解放神学”十年;但中国没有形成“解放神学”,因为解放了的中国社会本身,尽管仍有许多尚待克服的弱点;但它本质上愿意追求神所要求的公平与公义,不同于今日之拉丁美洲。
(2)历史的高度--中国教会是象守望者那样在守望楼上从上帝领受信息,而不是站在某一个历史波峰上或历史波谷里。她能看到黎明之前可能出现的黑暗,也看到黑暗之后必然来到的黎明。既看到历史的“生产之难”,更看到历史的阵痛之后所要生出的婴儿。
(3)参透万事的眼力一一中国教会善于从历史的迷雾与翻腾中看到在上帝宝座之前的玻璃之海;从万变之中看到没有转动影儿的,永不改变的上帝和他的心意。
(1)上帝不是-位在“尝试错误”中茫然不知所从的上帝,他的爱恰似“黄河之永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奔腾万里,倾泻人间。
(2)上帝与人所立的永约,首先约束了他自己。他用以牵引人的那“慈绳爱索”,首先是将他自己捆缚在这根绳索的另一端。
(3)上帝不只“超在”于历史,不只“内在”于历史,也“贯穿”于历史。人不只可以在“众人之上”找到并认识他,也不只可以在“众人之内”找到并认识他,更可以在“众人之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连中找到并认识他。
(4)上帝拣选外的根本目的是要造就一些典范与楷模,渠道与器皿,而不是一些孤芳自赏或供欣赏的象牙塔里的古玩。即使在新天新地里,新耶路撤冷也不过是上帝借以与人同住的一个帐幕。以“分离”为圣经主题,是路德以来与资本主义共生的更正教在神学与实践上的一种怪僻。三十年来中国教会所看到的圣经主题,是基督借自己的血所成就的和好,和平,和睦,与和谐。是天上世上一切所有在基督里的“合而为一”,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合而为一”。
(5)基督既是上帝借以创造万有的媒介,又是上帝借以托住万有并承受万有的媒介。基督付出的血的重价,不只为要救赎一个蒙爱的教会,而且要赎回一个曾被污染的整个世界。他是神与人之间永约的中保,是连接于神与人之间的那根“慈绳爱索”。
(6)上帝的创造大工并没有停止在创世记二章三节,他“作事直到如今”,“创造”的神学涵意,包括上帝对人类的“再造”,有如窑匠之于泥土。而在这一创造和救赎的全过程中,圣灵从始至终是一种“孵育”的力量。他的感动,启示与光照,他的叹息、担忧与代求,他的刺入剖开,焚烧与熬炼,正都是他圣化世界与人类,使之归献上帝的名个方面。
(7)人不可欺,人不可侮。“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流”,“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因为人是按神自己的形象造的。
(8)爱人如己,以上帝的大爱爱人,这是全部圣经伦理观的基石。道成肉身所启示于中国教会的,是信心与行为的统一,属天生命与在地上行事为人的统一,是属灵追求与品德修养的统一。
(9)连接于阿拉法和俄梅戛之间的,并非一条直线,有曲折,也有崎岖,但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基督,也是为人类历史创始成终的主。人类历史的结局,决不以上帝的“失落”告终。“似曾相识燕归来”,一个被“更新”了的,基督所“买赎”,圣灵所“圣化”的世界最终仍将归献与上帝,并为他所悦纳。这就是创世记2章3节之后,一切仍在叹息劳苦的万有和上帝自己所要进入的“另一个安息。”
(10)圣经决非一个“封闭的书卷”,曾经被杀的羔羊将为中国教会继续展开这一书卷。宝座之前,不只有中国教会众圣徒的祈祷,更有中国教会众圣徒的“新歌”。中国教会经受过三十年的造就和锤炼,其时间之长,仅少于神人摩西十年。三十年来,中国教会和自己的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经历过共同的欢乐与忧愁,交融过相互的汗珠与泪水,而今她正以在凡事上与自己的弟兄相同的祭司形象重新站立在宝座之前。她所唱出的另一首“摩西之歌”,将无人能唱!
2013-03-25 00:38
提纲初稿,写于20世纪80年代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